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舉辦「華南客家研究工作坊」,邀請到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段穎副教授來臺訪問,內容涉及閩粵珠江三角洲的當代變遷與客家移民適應,歡迎各位撥空參與。

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舉辦「華南客家研究工作坊」,邀請到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段穎副教授來臺訪問,5月第一週在院內民族所舉辦2場專題演講,內容涉及閩粵珠江三角洲的當代變遷與客家移民適應,歡迎各位撥空參與。


第一場

演講人:段穎(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莊英章(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召集人、中研院民族所客座講座)
與談人: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題:跨國網絡、公益傳統與僑鄉社會——以梅州松口客家德村為例
時間:105年5月2日(週一)14:30 ~ 17: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 (R2319)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摘要】

華人移居海外,在適應當地社會人文地理環境的同時,也和家鄉保持著聯繫,進而建立起跨越國家疆界的社會關係網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跨國聯繫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海外華人對家鄉的關注,尤其是以血緣、地緣為基礎,並逐漸拓展開來的鄉村公益事業,影響著僑鄉的政治、經濟乃至鄉民對於“僑”的認知與實踐。
本場演講以廣東梅州松口德村為個案,通過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探討僑鄉跨國關係的形成與變化,以及源自海外華僑華人的公益慈善對鄉民日常生活及鄉村社會建設與文化生產的影響,並試圖闡明,隨著時間推移與代際變化,海外華人與僑鄉的聯繫已不如以往緊密,但蘊含於“僑”的觀念中的開放、流動、靈活等特質,以及僑鄉特有的人文精神,卻依然影響著鄉民的生存心態與行為實踐。而德村公益事業的開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面理解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的極佳鏡像。


第二場 報名獲錄取者提供餐點,名額有限

演講人:段穎(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莊英章(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召集人、中研院民族所客座講座)
與談人:陳麗華(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題:區域網路、流動與鄉村變遷——再思客家發展的動力與精神
時間:105年5月3日(週二)11:00 ~ 1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 (R2319)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摘要】

就其移民歷史與生存環境而言,客家總給人以生活於窮山僻壤,較少與外界聯繫,後因時局所迫而“被動”遷徙與“客居”他鄉的刻板印象,從而影響到對於何為“客家”的理解以及客家與周邊族群和社會關係的判斷。就此,基於梅州南口僑鄉村、松口鎮以及大埔百侯鎮之人類學田野研究,本場演講試圖描繪出當地客家人流動的生活圖景,無論是歷史時期向上流動的科舉與教育制度以及以之相契合的宗族制度化建構,還是以地方墟市經濟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至閩西、潮汕地區的區域網路,乃至南洋謀生時期,在來來往往之間形成的跨國社會領域中飲食、宗教、文化以及人、物、資訊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如今客家人再次走出家鄉,於珠三角地區尋求發展,並以此建立新一輪的社會關係與貿易網路,這一切都從縱向和橫向等不同層面展現出居於邊陲地帶的客家人作為能動的行為主體因時、因地、因勢而產生的調適與轉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歷史心性與文化慣習,在不斷變動中所形成的開放、靈活、流動的群體精神,已成為客家人在時代變革中保持其文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並由此推動著地方社會的轉型與變遷。

 

瀏覽數: